導演:拉庫馬·希拉尼
主演:阿米爾·汗、馬德哈萬、沙曼·喬希、卡琳娜·卡浦爾
主演:阿米爾·汗、馬德哈萬、沙曼·喬希、卡琳娜·卡浦爾
我早已在飛機上看過,不過跟電影節一樣,是英文字幕版,3個小時的電影,在這小小屏幕上追字幕,比在網上看的觀眾更可憐,所以有不少人,還是乖乖到電影院再看。而片商/戲院商亦少有的,只加5大元的長片費,加上由自家院線放映,還有時間儲口碑作長線放映。 遲遲沒有寫影評,只因那時沒共鳴吧。
不過對於印度不太熟悉的觀眾,即使是時裝片,2009年或是今天再看,故事的內容也沒有out 不out,或許不幸的說句,十年後的教育,到了我們這一代為人父母,或許都是一樣。
故事改篇自印度作家首作《五分生 Five Point Someone》,表面是三個好兄弟的校園故事,側寫社會問題,不但是教育制度、貧富問題、朋輩欺凌等等,不只是印度,放諸世界各地,也有著共嗚感,內面的金句,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,在每個地方也中用。怪不得有朋友看了一次又一次。
男主角Aamir的確很型,沒想到他原來是65年出世,只好嘆句保養得宜。 故事中的藍丘是個特別的人,他很脫俗,不是一般的人,而電影中他是個好學的人,靈活運用而不會死讀書。
而查圖正正是個填鴨制度下的「高材生」,最會背誦,又會拍馬屁,在求學生涯總有很多這類人。香港的中學制度,尤其舊制下的會考課程,背誦是非常重要的。有些同學成績很好,是因為非常勤力,怪不得懶惰如我文學成績一般,只可惜文學賞析所佔的分數太少。 但藍丘說明了兩點,他成績好,不只是天份的問題,而是他真正熱愛,熱誠其實也佔了一個重要的因素,正所謂事半功倍。
另外兩位好兄弟的成績包尾,一是不夠喜歡,對於不喜歡,又沒所謂天份的人,花很多時間也只是吃力不討好,或是他的成績只夠進入這高等學府,但在人才輩出的校園裡,只會被比下去。另一個明明很想當個工程師,卻因為壓力,把一家的擔子都挑在身上,由求學問到求神,左想右想,又是吃力而不討好。
同樣在現實的社會,電影中的幾個家庭,無論是富或貧,生男便想他當個工程師,女的就要當個醫生。正如香港的父母對子女也有期望,在現實的香港,想找份好工作,還是讀專科吧。 但自從科網爆破,當年的尖子畢業等於失業,現在很多人還是以自己興趣去揀科。反正,都是拿一張證書。反正,讀書的科目,與工作大大不同的大有人在。但回到現實,父母還是希望子女當個專業人士,所謂的專業人士,當然不是那個攝影師、演員之類。
電影中有幾個自殺的個案,一個是因為院長不賞識而要延遲畢業,當想到令父親以及家族蒙羞,只好選擇自殺。及後藍丘指出印度的高自殺率,可反映出教育制度為學生帶來的壓力。不過,院長的自辯,到底是誰的責任?當然戲中的延遲畢業有點兒戲,但作為大學生,老師還有沒有心理輔導的責任呢?一個老師對眾多學生,其實很難去關注每個人,作為一個成年人,能夠承受的壓力又是多少? 最後,是學生過於草莓,還是制度下太不近人情?前者可能是對的,後者也是背負太多責任。一般家庭環境的法漢,爸爸把一切的期望放諸在他身上,為了讓兒子有更好的讀書環境,還是很捨得花錢。父親的期望,是他的壓力,再者印度的父權比香港更重。
另一個自殺的個案是從沛雅口中的弟弟,因受不了爸爸的逼迫而自殺,明明想當個作家,卻因為爸爸的期望要當個工程師,兩者不能兼得,最後走上不歸路。也許是對爸爸的訴求,也許是對自身未能盡意而解脫。不知道是否在兩位姐姐的掩飾下,爸爸只當成意外,的確是可悲的事。另一場自殺是拉朱在退學或是讓老友頂替自己,情義兩難下選擇了自殺,訴說是另一個可悲的事,至於是否如此隻手遮天,暫且不作探討。
故事中常出現的一句「All is Well」,你可說是自欺欺人,但跟信教一樣,不會立即見效,神蹟亦未必會出現,但至少心境平和得多。就如心理學上,信念會影響行為,要是認定會失敗,亦難以成功,甚至連嘗試也不會。就如《惡童》中,白常言的「安心安心」,也是一種安慰和平服的說話。
還有的是「追求卓越,成功自然送上門」,很多人只追求成功,把成功物質心化為名利,要是這樣的話,可能已成功了。但真正的成功,卻不是這般簡單,追求卓越的層次更高,亦能擁有更高的學問。追求的層面不再只是物質上,而是心靈上的滿足。但在這個物質的社會,這個可能不重要。因為神台級,所花的時間精神,未必得到「合理」的回報,或許只要比別人做得好,在社會上已有一定的地位,能擁有一定的名譽,更為「合理化」。
故事開首由十年後的查圖找回他們,要一雪前恥,看看誰最有成就。以他的「好成績」和世界仔的性格,在社會上混得不錯也是正常。這個人亦被社會同化,成為一個常常把錢掛在口邊的生意人,仍是那個狗眼看人低的人,至少結尾的幽默,也算是大快人心。像「藍丘」這種天才,擁有的成就亦是合情合理,令這套喜劇,充滿了兄弟情、親情、愛情、幽默、諷刺下,亦合乎現實,難怪深受觀眾喜愛。
電影中唯一的愛情線,是沛雅跟藍丘的感情,兩個人先是冤家,及後互相欣賞。要是沛雅沒有遇上藍丘,要是及後沒有法漢等人的再次出現,她只好聽從父親的話,跟一個有錢有地位,不太了解不太喜歡,但嫁不出的好,就這樣的男人結婚。沒有好不好,只是總不能不嫁而已。這段感情,猶如法漢的理想一樣,做工程師不是不好,但是他會不高興,也未必會有怎樣的成就。感情跟理想一樣,要是找到喜歡的,是最理想的。
PS:聽說在油麻地廟街有《如果愛在寶萊塢》的DVD,記住買來看。那時在電影節,文化中心每個觀眾也拍爛手掌,即使沒有導演在場,這種熱烈的反應,觀眾的喜愛程度,是少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