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一天我們會飛 She Remembers, He Forgets

 導演:黃修平





















遇上喜歡的電影,會不時hardsell朋友去看,加上是YEC的導演,hardsell是多了一份情意結,這跟是不是偶像千嬅主演沒有關係。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早期的名字出現過《愛的根源》及《殞石旁的天際》,後兩者是上一輩的情懷,感覺更old school,新生代會唔buy,現在的戲名是擺明「文青」。

這部戲賣給你的不是驚喜,情節很快就估到。她賣的是情懷、是感動、是細膩的感情。說的有夢想與現實、愛情的甜蜜與經營,還有97前的戀英和去留問題。


愛情篇.

如果你還年青,看青蔥時代的彭盛華、蘇博文和余鳳芝,就當是一場《心動》式校園愛情故事。兩個很有才華的男生同時愛上文班外校生余鳳芝,她很可愛,有點鬼靈精,更重要是身性可憐,抱著飛飛的一場更叫兩位男生有種「好想保護」的感覺。兩位理科生,一個是好動的手工王,一個是沉默的夢想家,夢想是成為飛機師,後者令人想起《風起了》,如果阿芝跟他在一起,就會成為那個女主角……

手工王對芝的喜歡是會討好對方,迎合對方,會跟不想去英國的她說將來考理工、會帶她去看band show、會報名參加她的團。飛機師的才很神台級,很離地(是因為他太有才,他的世界很遠),你會相信他會成為飛機師,然後帶著愛發夢的芝環遊世界,他會帶著她去九龍城表演聽飛機聲辦型號,不過,對手工王動手的一場是加分的。

手工王送給你幻想,飛機師送給你夢想,魚與熊拳,兩個的公平競爭在於open day,遺憾亦於這天發生。有人說,如果芝較在意飛機師的話,紙飛機的message她一定會看到的,但紙飛機最後回歸主人身上,就知道其實芝已揀了。飛機師輸在一個感動位,就是草地上帶她飛的一幕,亦是電影中最催淚的一場。

如果,世上是有如果。如果飛機師能帶芝飛的話,相信沒有一個女生不感覺。(這部電影對於女生而言是感動的) 但最後,看到的只有手工王的心思和才華,選擇變成了手工王。
後來芝跟手工王這對初戀情人(劇情有透露芝是手工王的初戀女友,反之unknown)最後結婚,是同學們眼中的天生一對,因為當年多多少少有些女同學幫手促成的。

日子久了,感情變淡了,二人開始相對無言,欲言又止的。「無野喇」、「唔講喇」,沉默沒有令關係變得更好,沒有「爭吵」,卻在冷戰。直到芝發現華的外遇,她知道這個丈夫還是識得返屋企,她雖然生氣,但會選擇說「下次記得刪除訊息」,她以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方法,最後令兩人越行越遠。

現實就是這樣,二人曾經有夢想,多得陸sir,令我們知道夢想的真相和現實。兩人在現實生活中磨練成這樣,在工作上迎合客人的需求,往往沒有了自我,回家也變得疲倦,相對也變得無言。你很忙,其實我也很忙。慢慢忘了當初對方的吸引,只覺得有些不對。

華的外遇,芝想起自己曾經也有個蘇博文,從網上查找到回校找尋回憶,因為他的不善言辭,盡在不言中的情話只剩下跟他去英國和帶她飛。對於當時不想去英國的芝,這個要求令她退縮。到後來找回他的獎盃,那個帶她飛的承諾,是一段甜蜜的遺憾。芝找回被愛的感覺。到後來,她更想知道open day的事,以及蘇博文失蹤的去向。忽然轉校,令我想起那個藤井樹,那個忽然從身邊離開了,多年後才發現那動人時光,亦不難估計蘇博文的下落。

最後出現的關鍵人物,外遇的Lena是帶有少女余鳳之影子的人,但出場太少交代不多。她就像《情書》的博子,是別人的影子,但卻對故人念念不忘。因為她,把蘇博文多年的謎團解開了。

彭盛華跟蘇博文兩位好兄弟同時愛上一位女生,雖說蘇博文很沉默,但多多少少華也知道文的心意,雖然他最後贏得初戀女友,但他知道這個兄弟會他和在她的心目中也有一定的位置,蘇博文是他們青春的回憶,是他們的愛情的見證,他讓二人找回當初喜歡對方的感覺。

對於觀眾是一個動感的遺憾。




夢想篇.

手工王想日後成為室內設計師、蘇博文夢想成為飛機師,也有同學夢想是舞蹈家、足球員。陸Sir的「夢想規劃」很實際,一下子把大家拉回現實。你想做足球員嗎?然後你要計劃怎樣去實踐,有什麼回報等,最後最後,變成「香港」是一個不是讓人發夢的地方。凡是認為會窮死、沒出色的「夢想」,最後都會被放棄。跳什麼舞,不如去做會計師……

你以為手工王真的想成為室內設計師嗎?他左想右想,去英國讀書不易,不如留在香港,進poly讀室內設計吧。芝的夢想是環遊世界,但現實中沒有強大父幹,又或是決心窮遊的人,只好轉移做空姐、領導,但你會發生,夢想變成工作,是一點都不浪漫。

很多所謂的創作,還是要看客人的喜好,客人夠信任,有品味的話,還有多一點自主性,要是客人超主觀,你都不過是軟件操作員。
的確,學生時的夢想很離地,我敢說9成學生對於理想職業都不過是想像,沒有真實的去了解,只能加入過多的幻想。學生時期老師有找過行內人分享,聽過成功的例子,會令同學心雄了。但聽過最低層的分享如何入行,我們只會覺得你這不成功例子都不會是我。到長大了發現自己沒有什麼了不起,要改變這個世界太難,最後我們漸漸變成了「老屎忽」。

香港不是一個讓人發夢的地方,政府鼓吹年青人有夢想,是希望他們在「夢想」多花精力,就好似以前壞學生去夾band,多了一門愛好,把精神時間花在音樂上,減少破壞,最後都不過是為了維穩。很現實吧。

供樓亦是最佳的維穩方法,香港的樓很貴,你們需要不停去工作來供樓,因為工作你們沒有時間花在其他活動,沒有時間去理政治,因為搵錢供樓,即使公司要你滅聲,也不得不順著,然後養成了更多的港豬。


殖民色彩不會多說,一來非同一年代,少了一些情意結,97時我還小,沒有那種可不可以選擇走的感覺,因為無得揀,只能留低。而戲中角色18歲活於97前,到外國留學是一個離開的法子,又或是繼續的戀英。文選擇去英國追夢,華選擇在香港,芝夾在中間,跟負心爸爸去英國,還是留下來陪媽媽?
人生因為有如果,才有遺憾。

回憶起中學時代,沒有彭盛華,也沒有蘇博文。當年雖比余鳳之有理想,但現實中同樣平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