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不少香港人說起想移民,有些會移民去美加,年青的總想移民到台灣,不只是港男對台妹的幻想,更多的是對彼岸已有的民主的憧憬。別國的好處放大,使這個愛批評的民族越來越討厭自己,甚至是歧視,總覺得外邊的月亮特別圓。
台灣是寶島,香港是草?
我從來不是哈台,哈,不如認識。當你越認識一個地方,你才看到當地的黑暗面,就如你為什麼討厭香港。台灣吸引旅客是會說自己是寶島,當地人會說是鬼島。
香港是個福地
地理上,香港是個相當優越的位置,首先不如台灣在地震帶,而當地是有真正的溫泉,香港最近的可到廣東河源。颱風即使多厲害也先有菲律賓、台灣、海南島等屏障。至少,天災的比例已經很少。但人為的災難,不說政治,單說核電廠,在地震帶的台灣已有三座,其中兩座更在首都圈。但香港也不見得多好,因為廣東也有三座,未來只會更多。
香港的位置優越,去哪兒都很方便,曾有上海朋友羨慕我們,去哪兒也很方便,三個小時便到東南亞,他們要花5個鐘。
各有各的美
雖然香港很小,但我們有個美麗的後花園,行山的路線在市區也可找到,早上行山,下午行街也非常方便。香港雖沒有高山,但仍有美麗的景致,我們有美麗的夜景,即使在上海黃浦江,又或是高雄愛河,亦沒如香港維港般美。香港比台北市還小,拿整個台灣來比,很不公平。其實我們有離島、有濕地、有海岸公園、有兩個國際知名的樂園(可能機動遊戲被嫌不夠激)、有很多郊遊路線,有中西不同文化的建築。只是香港的生活節奏太快,工時太長,讓人沒法好好的享受這個地方的美,反而走到外地,換個輕鬆的心情,看什麼景和事也順眼得多,才有心情慢慢的欣賞別的城市。這或者是他們在香港一輩子也找不到樂趣的原因。
購物天堂與夜食天堂
香港是個低稅的地方,所以對於外國人而言這兒是購物天堂,有些台灣朋友總說在香港買外國品牌大部分都比台灣便宜,即使香港租金是全球最高,也比當地抵買。我們到台灣總會覺得買東西很便宜,買衣服又或是吃吃喝喝,要是我們買的吃的不是台式,根本不會比香港便宜。而我們覺得便宜是因為香港工資平均比台灣高,消費亦比當地高。
但很奇怪的是台灣的本土創意工藝或手作都不比香港便宜,是因為香港人歧視香港人,總覺得很貴,又或是覺得淘寶更平也有相近的產品,但他們遊台時,卻偏偏不嫌台灣的手作比香港貴,還很高興的買下。老實說,手工不評論水平高不高,只視乎喜歡不喜歡。而他們總覺得搭程飛機買回來的矜貴得多。
香港購物超方便,雖然尖咀金舖藥房多過便利店。除非你住得太偏僻,一般而言購買東西也很方便,街頭街尾總有間24小時的便利店,即使舖位幾細,售賣的貨物有如雜貨店,半夜覺得饑,至少還有麥麥送,還有個關心你的人會說:煮個麵俾你。
台灣的夜市很多,可說是當地特色,對比香港所謂的夜市可能是廟街,但廟街是強國人比本地人多,我們多數在旺角裡插針。香港很多食市也很晚關門,亦有很多9點半後優惠,夜市不多,但很夜的食店超多。所以,有時去到一些沒夜生活的城市,會不慣,因為香港人很愛吃宵夜,然後嘴裡說著很肥。
這個國際城市住了很多人,什麼國籍也有,所以我們要找正宗的食店不難,而且我們是能夠接納外籍人士不會中文(當然最好menu有中文),為了吃,香港人是可以排數小時的(超crazy)
台灣人比較有人情味和可愛?
台灣的人情味是台北以外的地區,我在台東遇過,和宜蘭遇過,但如台北友人說過台北太多旅客,根本不會理會,正如他們會任由假學生在旅遊區假義賣籌學費,如我的經驗,在城市旅遊,對你越熱情的越要小心,在上海和北京也中伏,去到台北如是。人情味在台北以外的地區比較濃,我在夜市買吃的,阿姨會說那菜是自己種的,多加一些給我試試。在台北的親切猶如東京人的好客有禮,都是語氣同慣性,那都是香港人用廣東話說不出口,你敢用廣東話說嗎? 只會被視為做作。
你會說:小心d。
台灣人會說:小心點喔。
同樣的語氣換上廣東話,女的會被說是裝可愛,男的會被認為娘娘腔。
台妹穿得比較露,會被說成辣妹,在香港會被戴有色眼鏡。在台灣比較接受穿得可愛,但在香港彷彿畢業以後就要變身OL,穿得cutie 些會被說成「幾十歲人仲扮cutie」,很嘔心。
台灣的歌手在台上可以叫樂迷跟著跳一些扭動的舞步(見識過那猶如小學生甚至幼稚園的舞蹈),即使是港迷也會樂得跟著做。要是香港歌手跳這些舞,除非紅如E神,否則會被恥笑一世,如經典之作《今期流行》。哈台的朋友,會跟著跳,但一般港人會忍不住說:下?你幾歲呀?
對呀,因為香港人容不下香港成年人這種「可愛」,如果你是公認的「BB」,暫不評論。
香港人笑容很少,因為工作關係,很多時候都戴上面具,在朋友面前才是真正的自己,在認識之後,成為朋友之後,那份人情味慢慢滲出來。如果沒有義氣朋友,或者是閣下的問題。
至於冷漠,每個都市的問題,在台北看到的臉色,跟宜蘭、台東看到的不一樣。同樣是大都市,東京地鐵的上班族的灰臉也不比香港好,甚至比香港人更不愛讓座。別說香港人年青人不讓座,其實很多年青人都選擇站著,卻沒人投訴地鐵的座位越來越少。不過,台北的關愛座大部分都沒人坐,坐的都是老人和旅客。不過高雄的關愛座卻坐了很多年青人。
台灣的電影比香港捧?
聽過這樣的話,自覺這些香港人超無知。沒有《海角七號》,台灣電影仍如死水。香港電影也不見得好,一來合拍片走到近年不中不港,兩邊也不太討好。二來是香港人歧視香港人,因為我真的聽過很多人說港產片上網download算了,不值得買票。美國大片一定好看嗎?只能說大多數都不難看,因為有很多計算在內,而且都是大卡大製作。說回台灣,除了紀錄片整體水平和種類比香港優勝外,劇情片絕對是香港大勝,除了所謂的小品外。香港最善長警匪片,雖然台灣人普遍仍停留古惑仔時代。不只是《無間道》、杜Sir、陳木勝等都有很多精彩作品。台灣不善於動作片,不是有沒有動作明星,而是沒有這類的導演,有的可能是電視劇轉拍電影,但水平還是有差距。故事細膩的也有《歲月神偷》、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等,但如果想找到如台片《寶米恰恰》的小品,在香港是很難的事,因為很難找投資者,雖然我們還有劉華、Juno和Winnie Tsang。因為Juno,更發揮到黃精甫cult cult地的怪雞影片(但我buy,好過《阿嫂》),劉華之前也投資了幾部新導演作品,只有一部賺錢。沒有Winnie Tsang,不會有近乎零星的《狂舞派》。
而台灣呢?拍電影的基金比我們好得多,一來可向電視台申請,拍一個tv版,再加長製作一個電影版,聽說也有過百萬台幣。另外又可向政府類似藝發局的機構申請資助,也有過百萬的台幣。而香港的ADC,如果你有知名度,你能申請拍長片的資助是有十幾廿萬,新人的話肯定是十萬樓下。真的既可憐又可笑。
說回台灣,主流都是看美國大片,但至少有班挺國片的人,你能在網上看到一些很多讚美很多包容的評論。而愛批評的香港人,除了打手,很難有這樣的好評,尤其中小型製作。
因為《海角七號》,每台灣電影人有了新路向,他們近年都以拍本土特色為重,就如之前大賣的《陣頭》也是很台灣本土的影片。近年的台片比較易入口,因為有一班電視導演轉拍電影,口味比較貼近大眾,娛樂性相對較高,藝術性暫不在討論範圍。對於看慣台片的香港觀眾比較受落,正如未必個個看得懂蔡明亮。
對於看了幾年不同台片的我而言,近年的台片整體indie味輕了,少了唯美而不知所言,多了通俗。
台灣歌手比較厲害?
傻啦!我只能說你認知太少。音樂沒有好不好,只有喜歡不喜歡,正如我喜歡棉花糖多過local的糖兄妹,九成香港人不喜歡糖兄妹是因為以為糖妹在裝可愛,其實她真人好爽好男仔頭。 你說香港出不了一個盧廣仲,正如台北也不出了一個盧廣仲。不拿誰誰誰去比較,台灣很多小清新歌手,香港的good morning gloria都轉行出hifi碟,搵食嘛。外地也有知名度的有Chuchokmo、My Little Airport,還要呃like出書的The Pancake等。Band 也不只Mr和Rubberband,還有浮上面的Supper Moment、Kolor、ToNick、Killersoap等,要夠local抵死又有神奇膠、Senseless等。Indie界仲有好多正band正音樂人者發掘,如果以上都無聽過,無資格話香港音樂不及其他地方。
單說歌詞,廣東詞本身難填,廣東話又有9個音,又難唱。更難的是香港人超挑剔,台灣歌可以寫下一日無聊事,韓國歌可以cream cream cream,(香港的麵和水果膠兒歌的劣作的層次難以歸納)。因為直接聽得明,所以香港人特別有要求,但有要求不代表會花錢買。吹脹?!
客觀地說,香港只是小城市,人口七百萬,單是台北也比香港人口多,而且台灣市場大,能吸納的東南亞華人歌手比較多,怕內地競爭太大,香港市場太細,又不會廣東話,去台灣發展是最好的出路,所以台灣吸引了很多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歌手,如梁靜茹等。這是香港很難去比較,除非如Gin Lee,因為在香港PK巨聲時被香港唱片公司簽了,否則,台灣都是首選的地方。
不過,台灣的氣氛比較文青系,像fullcup的cafe live house超多,容得下很多樂團和音樂人,一邊兼職,一邊玩音樂。香港的live house場地也不算少,只是音響由垃圾的博覽、九展star hall、圓hall等,找個好聲的場地也太難。
工資低,在台當老闆比打工好
如果你有錢,投資移民到台灣不難。雖然有多多條件。
但如果你沒錢,想到台灣留下來,找個人結婚會比較易,台妹崇外,選個港男機率不少。只要你不嫌台妹婚後兩個樣。
另一路線是先讀書,畢業後找份37k台幣的工作,就有申請的資格。sorry,台灣大學生才22k,用不著請你這個香港人吧? 除非是外資公司,用得上英文,否則還是請兩個台生比一個港生抵。台灣和內地一樣,不會國語和普通話生活比較困難,不像香港就如Subway也可以沒有中文的存在。某在出版社工作幾年的男生表示,他的工資已算不錯,也有3萬多台幣。但亦有工作多年的店長,原來工資連30k都沒有,雖說台灣消費低,但卻是少得可憐。所以很多台灣年輕人到澳洲working holiday,因為英文不好也沒問題,打工兩年可回老家做小生意/付首期。不如香港人的「出走喘氣」。
其實香港的先缺條件很好,只是政治的問題很多。台灣的民主不是與生俱來,像蔣家時期猶如君主般,到今天的民主投選總統,都是他們一步一步爭取出來。還沒為香港做過什麼的人,逃避到台灣有用嗎? 今天香港明日台灣,處境有變嗎? 如果每個人能走的都選擇逃避,留下來的接受,最後被歧視的是這班非常短視的人。
台灣是寶島,香港是草?
我從來不是哈台,哈,不如認識。當你越認識一個地方,你才看到當地的黑暗面,就如你為什麼討厭香港。台灣吸引旅客是會說自己是寶島,當地人會說是鬼島。
香港是個福地
地理上,香港是個相當優越的位置,首先不如台灣在地震帶,而當地是有真正的溫泉,香港最近的可到廣東河源。颱風即使多厲害也先有菲律賓、台灣、海南島等屏障。至少,天災的比例已經很少。但人為的災難,不說政治,單說核電廠,在地震帶的台灣已有三座,其中兩座更在首都圈。但香港也不見得多好,因為廣東也有三座,未來只會更多。
香港的位置優越,去哪兒都很方便,曾有上海朋友羨慕我們,去哪兒也很方便,三個小時便到東南亞,他們要花5個鐘。
各有各的美
雖然香港很小,但我們有個美麗的後花園,行山的路線在市區也可找到,早上行山,下午行街也非常方便。香港雖沒有高山,但仍有美麗的景致,我們有美麗的夜景,即使在上海黃浦江,又或是高雄愛河,亦沒如香港維港般美。香港比台北市還小,拿整個台灣來比,很不公平。其實我們有離島、有濕地、有海岸公園、有兩個國際知名的樂園(可能機動遊戲被嫌不夠激)、有很多郊遊路線,有中西不同文化的建築。只是香港的生活節奏太快,工時太長,讓人沒法好好的享受這個地方的美,反而走到外地,換個輕鬆的心情,看什麼景和事也順眼得多,才有心情慢慢的欣賞別的城市。這或者是他們在香港一輩子也找不到樂趣的原因。
購物天堂與夜食天堂
香港是個低稅的地方,所以對於外國人而言這兒是購物天堂,有些台灣朋友總說在香港買外國品牌大部分都比台灣便宜,即使香港租金是全球最高,也比當地抵買。我們到台灣總會覺得買東西很便宜,買衣服又或是吃吃喝喝,要是我們買的吃的不是台式,根本不會比香港便宜。而我們覺得便宜是因為香港工資平均比台灣高,消費亦比當地高。
但很奇怪的是台灣的本土創意工藝或手作都不比香港便宜,是因為香港人歧視香港人,總覺得很貴,又或是覺得淘寶更平也有相近的產品,但他們遊台時,卻偏偏不嫌台灣的手作比香港貴,還很高興的買下。老實說,手工不評論水平高不高,只視乎喜歡不喜歡。而他們總覺得搭程飛機買回來的矜貴得多。
香港購物超方便,雖然尖咀金舖藥房多過便利店。除非你住得太偏僻,一般而言購買東西也很方便,街頭街尾總有間24小時的便利店,即使舖位幾細,售賣的貨物有如雜貨店,半夜覺得饑,至少還有麥麥送,還有個關心你的人會說:煮個麵俾你。
台灣的夜市很多,可說是當地特色,對比香港所謂的夜市可能是廟街,但廟街是強國人比本地人多,我們多數在旺角裡插針。香港很多食市也很晚關門,亦有很多9點半後優惠,夜市不多,但很夜的食店超多。所以,有時去到一些沒夜生活的城市,會不慣,因為香港人很愛吃宵夜,然後嘴裡說著很肥。
這個國際城市住了很多人,什麼國籍也有,所以我們要找正宗的食店不難,而且我們是能夠接納外籍人士不會中文(當然最好menu有中文),為了吃,香港人是可以排數小時的(超crazy)
台灣人比較有人情味和可愛?
台灣的人情味是台北以外的地區,我在台東遇過,和宜蘭遇過,但如台北友人說過台北太多旅客,根本不會理會,正如他們會任由假學生在旅遊區假義賣籌學費,如我的經驗,在城市旅遊,對你越熱情的越要小心,在上海和北京也中伏,去到台北如是。人情味在台北以外的地區比較濃,我在夜市買吃的,阿姨會說那菜是自己種的,多加一些給我試試。在台北的親切猶如東京人的好客有禮,都是語氣同慣性,那都是香港人用廣東話說不出口,你敢用廣東話說嗎? 只會被視為做作。
你會說:小心d。
台灣人會說:小心點喔。
同樣的語氣換上廣東話,女的會被說是裝可愛,男的會被認為娘娘腔。
台妹穿得比較露,會被說成辣妹,在香港會被戴有色眼鏡。在台灣比較接受穿得可愛,但在香港彷彿畢業以後就要變身OL,穿得cutie 些會被說成「幾十歲人仲扮cutie」,很嘔心。
台灣的歌手在台上可以叫樂迷跟著跳一些扭動的舞步(見識過那猶如小學生甚至幼稚園的舞蹈),即使是港迷也會樂得跟著做。要是香港歌手跳這些舞,除非紅如E神,否則會被恥笑一世,如經典之作《今期流行》。哈台的朋友,會跟著跳,但一般港人會忍不住說:下?你幾歲呀?
對呀,因為香港人容不下香港成年人這種「可愛」,如果你是公認的「BB」,暫不評論。
香港人笑容很少,因為工作關係,很多時候都戴上面具,在朋友面前才是真正的自己,在認識之後,成為朋友之後,那份人情味慢慢滲出來。如果沒有義氣朋友,或者是閣下的問題。
至於冷漠,每個都市的問題,在台北看到的臉色,跟宜蘭、台東看到的不一樣。同樣是大都市,東京地鐵的上班族的灰臉也不比香港好,甚至比香港人更不愛讓座。別說香港人年青人不讓座,其實很多年青人都選擇站著,卻沒人投訴地鐵的座位越來越少。不過,台北的關愛座大部分都沒人坐,坐的都是老人和旅客。不過高雄的關愛座卻坐了很多年青人。
台灣的電影比香港捧?
聽過這樣的話,自覺這些香港人超無知。沒有《海角七號》,台灣電影仍如死水。香港電影也不見得好,一來合拍片走到近年不中不港,兩邊也不太討好。二來是香港人歧視香港人,因為我真的聽過很多人說港產片上網download算了,不值得買票。美國大片一定好看嗎?只能說大多數都不難看,因為有很多計算在內,而且都是大卡大製作。說回台灣,除了紀錄片整體水平和種類比香港優勝外,劇情片絕對是香港大勝,除了所謂的小品外。香港最善長警匪片,雖然台灣人普遍仍停留古惑仔時代。不只是《無間道》、杜Sir、陳木勝等都有很多精彩作品。台灣不善於動作片,不是有沒有動作明星,而是沒有這類的導演,有的可能是電視劇轉拍電影,但水平還是有差距。故事細膩的也有《歲月神偷》、《天水圍的日與夜》等,但如果想找到如台片《寶米恰恰》的小品,在香港是很難的事,因為很難找投資者,雖然我們還有劉華、Juno和Winnie Tsang。因為Juno,更發揮到黃精甫cult cult地的怪雞影片(但我buy,好過《阿嫂》),劉華之前也投資了幾部新導演作品,只有一部賺錢。沒有Winnie Tsang,不會有近乎零星的《狂舞派》。
而台灣呢?拍電影的基金比我們好得多,一來可向電視台申請,拍一個tv版,再加長製作一個電影版,聽說也有過百萬台幣。另外又可向政府類似藝發局的機構申請資助,也有過百萬的台幣。而香港的ADC,如果你有知名度,你能申請拍長片的資助是有十幾廿萬,新人的話肯定是十萬樓下。真的既可憐又可笑。
說回台灣,主流都是看美國大片,但至少有班挺國片的人,你能在網上看到一些很多讚美很多包容的評論。而愛批評的香港人,除了打手,很難有這樣的好評,尤其中小型製作。
因為《海角七號》,每台灣電影人有了新路向,他們近年都以拍本土特色為重,就如之前大賣的《陣頭》也是很台灣本土的影片。近年的台片比較易入口,因為有一班電視導演轉拍電影,口味比較貼近大眾,娛樂性相對較高,藝術性暫不在討論範圍。對於看慣台片的香港觀眾比較受落,正如未必個個看得懂蔡明亮。
對於看了幾年不同台片的我而言,近年的台片整體indie味輕了,少了唯美而不知所言,多了通俗。
台灣歌手比較厲害?
傻啦!我只能說你認知太少。音樂沒有好不好,只有喜歡不喜歡,正如我喜歡棉花糖多過local的糖兄妹,九成香港人不喜歡糖兄妹是因為以為糖妹在裝可愛,其實她真人好爽好男仔頭。 你說香港出不了一個盧廣仲,正如台北也不出了一個盧廣仲。不拿誰誰誰去比較,台灣很多小清新歌手,香港的good morning gloria都轉行出hifi碟,搵食嘛。外地也有知名度的有Chuchokmo、My Little Airport,還要呃like出書的The Pancake等。Band 也不只Mr和Rubberband,還有浮上面的Supper Moment、Kolor、ToNick、Killersoap等,要夠local抵死又有神奇膠、Senseless等。Indie界仲有好多正band正音樂人者發掘,如果以上都無聽過,無資格話香港音樂不及其他地方。
單說歌詞,廣東詞本身難填,廣東話又有9個音,又難唱。更難的是香港人超挑剔,台灣歌可以寫下一日無聊事,韓國歌可以cream cream cream,(香港的麵和水果膠兒歌的劣作的層次難以歸納)。因為直接聽得明,所以香港人特別有要求,但有要求不代表會花錢買。吹脹?!
客觀地說,香港只是小城市,人口七百萬,單是台北也比香港人口多,而且台灣市場大,能吸納的東南亞華人歌手比較多,怕內地競爭太大,香港市場太細,又不會廣東話,去台灣發展是最好的出路,所以台灣吸引了很多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歌手,如梁靜茹等。這是香港很難去比較,除非如Gin Lee,因為在香港PK巨聲時被香港唱片公司簽了,否則,台灣都是首選的地方。
不過,台灣的氣氛比較文青系,像fullcup的cafe live house超多,容得下很多樂團和音樂人,一邊兼職,一邊玩音樂。香港的live house場地也不算少,只是音響由垃圾的博覽、九展star hall、圓hall等,找個好聲的場地也太難。
工資低,在台當老闆比打工好
如果你有錢,投資移民到台灣不難。雖然有多多條件。
但如果你沒錢,想到台灣留下來,找個人結婚會比較易,台妹崇外,選個港男機率不少。只要你不嫌台妹婚後兩個樣。
另一路線是先讀書,畢業後找份37k台幣的工作,就有申請的資格。sorry,台灣大學生才22k,用不著請你這個香港人吧? 除非是外資公司,用得上英文,否則還是請兩個台生比一個港生抵。台灣和內地一樣,不會國語和普通話生活比較困難,不像香港就如Subway也可以沒有中文的存在。某在出版社工作幾年的男生表示,他的工資已算不錯,也有3萬多台幣。但亦有工作多年的店長,原來工資連30k都沒有,雖說台灣消費低,但卻是少得可憐。所以很多台灣年輕人到澳洲working holiday,因為英文不好也沒問題,打工兩年可回老家做小生意/付首期。不如香港人的「出走喘氣」。
其實香港的先缺條件很好,只是政治的問題很多。台灣的民主不是與生俱來,像蔣家時期猶如君主般,到今天的民主投選總統,都是他們一步一步爭取出來。還沒為香港做過什麼的人,逃避到台灣有用嗎? 今天香港明日台灣,處境有變嗎? 如果每個人能走的都選擇逃避,留下來的接受,最後被歧視的是這班非常短視的人。